小编最近盯上了一起来自南昌的典型个案,值得所有打算买长期险的人好好看看。叶先生在2014年经亲友介绍,通过业务员谢某投保了三份所谓“分红”保险,约定交10年,总保费约18.06万元。到了2024年交满十年,拿着所谓“期满退保”的期待去找保险公司,结果对方只愿按保单现金价值退约9万元,监管调解时又多给了1万元,合计约10万元。可叶先生手里的手写材料和业务员的口头承诺明显和正式电子保单不一致:手写说明写着“交10年、保30年、期满还17780”等,投保页面上的保障计划也让人有“当存款用”的错觉。但保险合同其实是“金佑人生终身寿险(分红型)2014版”,保险期间是终身,退保按现金价值计算,这是争议的核心。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根子在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和提示义务不到位。当业务员在平板上让投保人签“已阅读保险条款”时,投保人真看懂“终身”“现金价值”“分红计入保额”这些条款了吗?如果业务员口头说“有病就赔、没病就当存款,10年后拿出来”,这算不算误导性陈述甚至欺诈?司法实践并不统一:2023年开封案法院支持按现金价值退还,理由是保险公司能提供完整的提示证据链;2024年唐山案法院判全额退还,认为保险公司未对“现金价值”这一专业术语做充分提示,格式条款因此无效。两案告诉我们的重要一课是:证据链决定胜负。书面提示、投保签名、电话回访、录音等越完整,保险公司越可能胜诉;反之,投保人胜算越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要回溯到2017—2018年的监管和市场变化。那几年监管严打“长险短做”“快速返还”等偏离保障本质的设计,许多长期险产品在2018年前是明星产品、保费规模巨大;后来停售或整改,老保单与新监管规则之间出现摩擦。销售时若存在夸大收益、未尽提示义务,就容易演变成诉讼。
怎么防范和化解类似风险?我倾向于从三方面同时发力。
给消费者的建议
- 投保前做三查:查清产品名称和版本,问清这是不是“终身”还是定期;看清条款里关于“现金价值”“分红”的计算方式;要录音要书面承诺,签字前务必逐页保存电子或纸质副本。遇到口头承诺,要求写进材料里再签。
- 认清“现金价值”不是存款,分红不等于保额,别把业务员的口头承诺当成银行利息表。
对保险公司和中介的建议
- 强化合规与培训,销售过程必须留痕:录音、电子签名时间戳、保全手写说明并纳入投保材料。把涉及重大利益的格式条款加粗提示并口头解释,降低未来被法院认定提示不到位的风险。
对监管层的建议
- 完善产品标签化、信息披露标准和问责机制,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销售轨迹留痕平台,便于事后核查与快速处置纠纷。
未来趋势如何?在监管趋严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的双重推动下,此类争议总体会减少,但短期内仍会以个案方式出现并引发司法分歧。已发生争议的投保人可以走司法或行政调解两条路:如果能证明业务员有故意隐瞒或夸大收益的欺诈,法院撤销合同并全额退款并非不可能;反之,保险公司只要能拿出完整提示证据链,按现金价值退保很可能被支持。
作为自媒体人,我也感受到一个现实:面对利益和专业术语,普通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保单不是存单,保险不是存款。理解合同、留存证据、拒绝口头承诺,才是每位投保人的必修课。你准备好用证据为自己留“命符”了吗?
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