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脸上的色斑越来越严重了,肤色也蜡黄或苍白,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明显。情绪变得不稳定,一点小事就烦躁,还总觉得肚子胀、睡不好······
其实这些问题,很多都和 “肝经不通” 有关。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易行的疏肝理气方法——「睡前推揉肝经」,让肝气顺畅,一身轻松。
01
推揉肝经 循行四部曲
肝经的循行路线是“由足走腹胸”:起始于我们双脚的大脚趾,沿着双腿的内侧向上,经过大腿根部的腹股沟区域,继续上行穿过腹部,最后分布于我们的胸胁部位。
图片
02
推揉顺序有讲究
中医理论认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如果您平时常感觉头晕眼花、面色缺少红润、手脚时有发麻、眼睛干涩或伴有夜间盗汗,这多属于“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建议采用“顺经推揉”的补法,即从脚部向大腿根部方向推揉。
如果经常感到心情烦闷、爱发脾气,为小事就容易动怒,且两侧胁肋部有胀痛感,这多属于“肝气郁结、肝火偏旺”,建议采用“逆经推揉”的泻法,即从大腿根部向脚部方向推揉。
接下来,我们依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将肝经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记不清精确位置也没关系,参照图片在大致区域进行推揉同样能起到效果。
一、 胸胁部位:期门与章门
肝经在胸腹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期门穴和章门穴。它们常被用于调理脾胃不适、缓解胸胁部位的胀痛以及改善郁闷情绪。
期门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再向下数两根肋骨(第6肋间隙)处;
章门穴:则在侧腹部,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尖所指向的肋骨下缘位置。
图片
二、 大腿内侧:阴包至曲泉
从大腿根部(腹股沟区域)开始,沿着大腿内侧的中线向下推揉,直至膝关节内侧的曲泉穴。
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位于膝部内侧,当您弯曲膝盖时,在膝关节内侧横纹头的上方,摸到一条明显的肌腱(半腱肌、半膜肌),其内侧前方的凹陷处便是此穴。
图片
三、 小腿内侧:膝关至中封
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膝关穴”开始,沿着小腿内侧的胫骨内侧缘,一直推揉到脚踝前方的“中封穴”。
图片
四、 足部区域:太冲至大敦
从脚内踝前方,沿着脚背向大脚趾方向推揉,这段路径上有三个关键穴位——太冲穴、行间穴和大敦穴。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脚趾骨头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中;行间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大敦穴则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
图片
许多朋友反馈,在坚持推揉足部肝经后,晚上不再那么容易“辗转反侧”了。这正是因为肝气得以疏通,不再“带着一肚子闷气”睡觉,睡眠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03
推揉注意事项
1. 推揉时力度应均匀、柔和,以推揉后皮肤微微发热为度,切勿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皮肤。对于皮肤干燥者,可适量涂抹润肤油或乳液作为润滑。
2. 推揉过程中,尽量让手掌或工具紧贴皮肤,保持连贯,不要中途断开,确保在同一部位推揉方向一致。双腿可交替或同时进行。
3. 如果感觉徒手推揉费力,可以借助经络刮痧板、按摩刷等小工具,省力且效果更佳。
4. 注意避开皮肤有破损、淤青或患有严重静脉曲张的部位。孕妇、月经期女性以及有严重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者,在尝试前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04
最佳推揉时机
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凌晨丑时(1-3点) 是“肝经当令”之时,但此时人应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不便操作。因此,更推荐在晚上7-9点(戌时),即“心包经当令”的时段进行推揉。
因为心包经与肝经同属“厥阴经”,它们在经络属性上相通,气化功能相互关联。在戌时心包经气血最为旺盛的时候推揉肝经,能够借助心包经之气激发和带动肝经的气血运行,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选择这个时间,既尊重了肝脏在深夜自我修复的生理节律,又能在睡前将郁结的肝气疏导开来,从而畅通气血,达到“事半功倍”的养肝效果。
温馨提示:养肝护肝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坚持。每天花上10-20分钟,坚持大约1个月,就能感受到情绪变得平稳多了;消化功能、睡眠质量也提升,连带着肤色也会逐渐有了健康的光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